第 7 部分  王小波十年祭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5/7) 目录 下一页(5/7)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2popo.cc/80049/7.html

惋惜,更是对他所选择的独特生活方式所预示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的珍视。这几年,中国文学界先后辞世的作家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高龄的老作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离世,如沙汀、艾芜、端木蕻良、艾青、冯牧、陈荒煤等;一种是英年早逝的作家,如路遥、邹志安、贾大山、温小钰等;还有一种是选择自杀方式的中青年文化人,如海子、戈麦、吴方、胡清河等。有三个作家比较特殊,一是杀了自己的妻子而后自杀的顾城,一是跳楼自尽的老作家徐迟,一是被歹徒杀害的戴厚英。由于作家们的经历和知名度不同,辞世所引起的震动也不一样。病逝的作家,不论老年还是中年,因为他们生前得到了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学界的认同,所以人们虽然惋惜,但心境还是能够较快地平和下来。而像顾城的选择,虽然热闹了一阵子,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他的结局方式是无法认同的,不少人已经写文章鲜明地表示了态度。吴方、胡河清之死,在知识界引起了波澜,但远不如此次王小波之死。唯有戴厚英之死引起的震动,与王小波相似。从《华人文化世界》、《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岭南文化时报》、《中华读书报》、《为您服务报》、《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发表的悼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知识界涌动的悲情。王小波的逝世是意外的,但大家在他逝世后所表达出的那种情感,我觉得却不意外。这或许正是中国知识界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我想从这里说起,把王小波去世的文化意义和你探讨一下。

丁东:王小波是我的朋友。20多年前我曾和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山西沁县c队。他们从美国留学回来后,我和小波相识也四五年了。小波的突然辞世我当然很悲痛。但今天不是述说悲情,而是想从中思考一些更有社会、文化意义的问题。

我和小波最初的交往,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让他的作品和国内读者见面而周旋。1992年,我的妻子邢小群到北大进修,人到中年,住集体宿舍很不习惯,经常失眠,李银河当时在北大教书,于是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她住,解除了她的困扰。这样,她也认识了王小波,并得知他们夫妇合写了一本研究同性恋的专著《他们的世界》,已经在香港出版繁体字本,但在内地出版简体字本很不顺利。我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蒋泽新、尔雅书店的靳小文说起此事,他们都很感兴趣,促成了它的出版。由此开始和小波通信。后来到北京见了面,才知道他不只是一本书出版受阻。他送给我们一本集《王二fēng_liú史》,也是香港出版,其中第一篇《黄金时代》在台湾已经得了《联合报》文学大奖,但却无法与国内读者见面。我把书拿回家,一口气读完了,立马禁不住拍案叫绝。我在80年代也曾热心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几乎所有风云一时的新作都读过,但像《黄金时代》这样既有先锋性,又有可读性;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掩卷长思的杰作,还真不多见。现今文坛上有太多的滑稽,太多的c科打诨,缺少的是真正的幽默和讽刺。而王小波的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缺少的。

小波也为无法让国内的读者有所了解而苦恼。作为朋友,我帮不上别的忙,但总觉得,把他的推荐给国内的文学刊物发一发,不该是难事。

我先给了山西省作协主办的《黄河》。主编周山湖是我的朋友。周山湖也有过知青的经历,他虽然是老五届大学生,却曾跑到杜家山上和蔡立坚一起c队。他看了《黄金时代》,一下子就掂出它的分量。他由衷地喜欢,实在想发表,但面对其中独具一格的性描写又发了愁。不久前,他们刊物刚刚遇到过麻烦。掂量再三,还是决定忍痛割爱。但他心有未甘,用毛笔工工整整地给王小波写了一封信,高度评价他的,希望他能拿到后台更硬的刊物上去发表。我又把《王二fēng_liú史》给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赵雪芹、赵秋杨,他们很想出,但总编通不过。后来他们出了小波的一本随笔《思维的乐趣》,这是后话。

王小波:一位知识分子和一个时代(2)

当时,我还托在十月文艺出版社当编辑的妹妹丁宁,向《十月》推荐。那里的回答也是一样,很精彩,但现在不敢发。我再托上海的朋友李劫向《收获》推荐,他当时答应得很痛快,不知后来情况如何,反正再无下文。

当时,妻子在北大中文系投师于谢冕教授,做访问学者。他们那里每一两周举行一次专题讨论。我向她建议,能不能将王小波在香港出的书送一本书给谢老师,请他安排一次专题讨论,让中国文学界认识一下王小波。王小波送了书,谢老师也说写得不错,但专题讨论却没有能够安排。是顾不上?是有什么困难?是与他的弟子们热衷的“后现代”差距过大?还是小波尚无名气,不够充当讨论对象的资格?十几年前,谢冕先生率先支持朦胧诗,表现了一种卓越的民间眼光;可惜在王小波的上,这种民间的眼光没有能够再次闪亮,他也错过了再一次充当伯乐的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也在为发表小波的,在一个又一个编辑部之间徒劳无功地奔走游说。我知道,他们的热心之举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动机,实在是觉得不该不让国内的读者来分享我们这份的愉快,不该不让过于浮躁的当代文坛感觉一下山外有


第 7 部分(5/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